
《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最近几个月,陆续接到一些高校
我们学校也是明年迎接评估验收检查的,所以我很理解那句:“学生们‘为了学校的利益’也都轰轰烈烈地参与其中”。其实说实话,与其说学生们是“为了学校的利益”参与造假,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利益更为贴切。学生和学校本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所在的学校是二本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并不是真为评估造假辩护,一切弄虚作假,都是有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都应该为我们自觉摒弃。但现实的残酷,催生出很多的无奈。诚如
而我以为暴露出的不光是“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中国教育界在此问题上的沉疴的泛起,以及整个社会在不同学校文凭上的病态倚重和歧视。
造假是一种病,但生病的不仅仅是学校,需要吃药医治的也不能局限在学校一域。时下教育界,名校以及一般重点院校享受的在办学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自然会刺激到普通高校的神经。倾斜的政策标尺,丈量出的是不公教育现实。很容易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你不是重点,就要受歧视,虽然这种信息不一定准确。但仅此一点,就足以导致学校的“好胜”之心,甚至不惜剑走偏锋,不正当竞争。于是前面提到的评估造假,就应运而生了。
这只是教育体制内的原因,社会因素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容小觑。直接表现,就是用人单位的,唯名校文凭是举。还有个更为喜剧性的注脚,就是连假证贩子,都明码实价童叟无欺:“重点大学200元,普通大学100元”。对我这样一个普通高校学生来是说,这无疑是黑色幽默,但折射出的是一种现实的无情和自己的无奈。
其实这些感受,最集中的爆发于近两个月,即我即将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之际。切身感受:一次是在成都招聘会上,五粮液集团友好地提醒我:“不好意思,我们只接受川大的
而在此前,我对学校迎评中的许多创举的感受,是和同学《高校评估“造假”严重干扰教育秩序》一文中表述的一样的。上述两种情况不根本改观,造假语境不会变,化用刘半农那句歌词:重点大学200元,普通大学100元,叫我如何不造假?
[稿源:红网]
[作者:李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