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迎接评估再创造深圳速度
为了迎评,学校在4个月内将其改造为实验室,1个月内添置了价值3000万的设备,建成了6个实验中心。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采振祥:“我是靠评估‘发了财’的处长,深圳大学的硬件设备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提升。不信,请各位专家自己看。”
云南师大的优秀来源于“指示”?
关于评估负担过重教育部解释版本:
教育部评估中心院校教学评估处处长刘振天:大学对评估多少存在相互攀比和心态失衡问题,本来是教育部对学校的整体评估,但学校领导为了万无一失,会拿评估
制度逼迫造假
有些学校某一门课根本就没有上,但为了应对检查,就出一张试卷,发动学生做一遍,甚至将新试卷放进锅里蒸一下晾干,制造出
北京体育大学一青年教师:评估要求越往后越繁杂,而且层层加码,要求每次学生活动都有记录,还要有学生在参加活动之后的收获,全都要落实到纸面上,补充起来费时费力,苦不堪言。他跟校领导说,如果评估确实每5年就搞一次,他都想辞职了,不但系主任不干了,连老师也不想当了。
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录强:大学作为一个教育部门,目的是塑造人格。组织学生参与造假,这从道德教育和人才
吉林一在校学生:“请你来实地考察一下评估造假的情况!悲哀啊!高校评估受害最深的其实是学生……大家都在造假,老师没有时间备课。我们中国还会不会有些真的东西啊……”
什么原因?
张录强:“我觉得是人出了问题。”执行标准的人出现了问题,就演变为把评估分解成具体指标、学校之间相互取经、学习怎么拉关系、怎么打点评估专家等情况。
在任何一个官僚体系中,都会出现政策的目标与结果偏离的现象,这种偏离在中国的体制下表现尤为明显。2007年4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严肃评估纪律进一步提高评估
在深圳大学评估专家组意见反馈大会上,杨叔子
《南风窗》记者 李北方 发自深圳、北京
采振祥话音刚落,评估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对站在旁边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说:“外面有人说评估是假的,我看不都是,大部分还是真的,这就是证据嘛。”刘凤泰闻言,哈哈大笑。
采振祥把实验室面积和设备的扩充归功于一个人的“骂”,他就是评估组成员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万洪文。准备和迎接评估的过程,也是各学校之间互相学习、“传经送宝”的过程,教育部评估中心也给这种交流提供了方便。2006年底,章必功被委任为云南师范大学评估组的组长,评估加学习,和他搭班当副组长的就是万洪文。这一次到深圳大学参加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也有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比如正在进入迎评冲刺阶段的山东建筑大学的校长王崇杰。
万洪文参与评估工作经验丰富,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回了。2007年1月,受章必功邀请,他到深圳大学做了一次长达4个半小时的报告,“把深圳大学骂了个一无是处”,连 “你们深圳大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棵树漂亮吗”这种话都说了。

5月29日,星期四上午。身材单薄、满头白发的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坐在他的办公室里,双手一摊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我可以很自豪地跟你讲,深圳大学迎接评估,
就在章必功接受记者采访的同时,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5名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包括13名评估组组员和2名秘书)正在离深圳大学不到1公里的住所开会,对3天来对深圳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意见进行讨论。
章必功打开深圳大学的校长信箱,找出一封信:“评估专家组如期而至,可是我并没有看到类似我原来所在的高校的那种紧张与不安,一切如常。去上课时,同学们仍然对课程有一贯的要求。重视,并不紧张,同学与老师都是这样,只是各位校长和工作人员辛苦啦。”
一边念给记者听,章必功一边解释:“你看,他提到原来的学校,说明他不是研究生就是个青年教师;没有留名字,说明他不是为了拍我马屁写的。” 章必功随即做了简短的回复:“褒奖莫过如此。”
评估,全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全国推行的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综合考评,每5年一次。从2003年至2006年,已经分别对54所、75所、133所高校进行了评估,今年年内接受评估的高校有210所,另外还有80所高校的评估要等到明年上半年完成。到那时,全国592所本科院校的第一轮评估工作将全部完成。
然而,过去4年中,正如章必功所说,在迎接评估时,各大学校园 “平和与宁静”的没有几个。一般认为,本科评估给高校带来了硬件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政府的投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中,即便最苛刻的批评者也不否认这一点。
但评估同时伴随着一些负面现象,最突出的是造假、形式主义和一定程度的浪费——这几乎是高校里公开的秘密,也正是它们扰乱了校园的“平和与宁静”。而争议声所昭示的,与其说是对是否应该评估的
深圳速度
深圳大学创办于1983年。1984年春,邓小平在深圳视察,有人指着后海湾一带的工地告诉他,那里就是深圳大学的校园,春季破土,秋季开学。邓小平说:“深圳速度。”此次深圳大学经历评估,有评估专家说,“深圳速度”又回来了。
评估的第一项内容是5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和校长报告,之后专家组集体考察了新建成的试验楼——金工坊。
3层楼的金工坊原属于深圳大学的校办企业,为了迎评,学校在4个月内将其改造为实验室,1个月内添置了
采振祥话音刚落,评估组组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对站在旁边的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主任刘凤泰说:“外面有人说评估是假的,我看不都是,大部分还是真的,这就是证据嘛。”刘凤泰闻言,哈哈大笑。
采振祥把实验室面积和设备的扩充归功于一个人的“骂”,他就是评估组成员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万洪文。准备和迎接评估的过程,也是各学校之间互相学习、“传经送宝”的过程,教育部评估中心也给这种交流提供了方便。2006年底,章必功被委任为云南师范大学评估组的组长,评估加学习,和他搭班当副组长的就是万洪文。这一次到深圳大学参加评估的专家组成员也有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比如正在进入迎评冲刺阶段的山东建筑大学的校长王崇杰。
万洪文参与评估工作经验丰富,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回了。2007年1月,受章必功邀请,他到深圳大学做了一次长达4个半小时的报告,“把深圳大学骂了个一无是处”,连 “你们深圳大学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几棵树漂亮吗”这种话都说了。
用章必功的话说,这一骂,骂出效果来了。在那以后,深圳大学迎接评估的行动进入了高潮,短短几个月内投入资金,将一座企业用房改造成一个大实验室。章必功对万洪文的工作作风的评价是,“冷面杀手,菩萨心肠”。
万洪文将其称为“深圳速度”。显然他对这个成果表示满意,他说“第一次来专门讲坏话,第二次来主要看成绩”,并亮出他的工作原则,“打分要从宽,引导要从严”。5月23日中午,在听完两节课后参加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的汇报会时,万洪文再次心直口快地批评了师范教育的一些弊端,起身离开的时候,他补充了一句:“这一次你们的成绩应该是不错的。”
“深圳速度”,也就是突破常规办事的方式,深植于特区人的头脑中,如今被用于大学的建设。章必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津津乐道,没有评估,那些3个月办完的事可能10个月也办不完,有了评估的名义,深圳大学向政府要来“绿色通道”,把原本应该进行的设备招标等环节都避开了。
采振祥在向专家组汇报的时候提到,他和计财处处长一起在2007年预算还没批下来的时候,就把钱花出去600多万了,如果预算批不下来,他们俩就得去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