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课件 相册
>> 你想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如果你烦恼,你想让大家分担你的忧愁吗?不要拘谨哦。。
⑤型⒌綉╃闲聊杂谈=-口- 超级灌水 → [转帖]十字路口的深大梦

您是本帖的第 854 个阅读者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转帖]十字路口的深大梦
周郎顾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总版主
威望:5
文章:442
积分:3063
门派:什么什么弍〇弍
注册:2006年9月12日
楼主
 用支付宝给周郎顾付款或购买其商品,支付宝交易免手续费、安全、快捷!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周郎顾

发贴心情
[转帖]十字路口的深大梦

2007年3月,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在参加深圳电台民心桥节目时透露,深圳大学目前正积极筹建医学院,有望后年招生。

2007年3月,许宗衡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正式启动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

从1983年1月,立誓:“我们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深圳大学建起来!而且要建得像个样子,50年不落后,留给后人的是个艺术精品!”,到1993年不疾不缓,上马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途1999年9月10日,针对深圳面临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技创新源不足的“短板”,打下深圳虚拟大学园大楼的第一根奠基的桩柱,再至2000年8月,深圳大学城计划浮出水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零距离对接深圳。

不论是雄心蓬勃,独立特行,还是默然无语,中规潜行,深圳,追梦大学的脚步始终不懈。

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期待第三代特区大学的诞生。

如果说,深圳大学是第一代特区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虚拟大学、深圳大学城是第二代特区大学,那南方科技大学必然是,也必须是特区第三代大学!

如果说,深圳大学先天禀承先锋气质,不幸中道弃叛逆而归于庸常,虚拟大学、深圳大学城除了给经济凶猛、文化与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的深圳恶补以外,还不乏有借外来和尚催醒酣然大睡的本地僧人的哀怒之意,那么,南方科技大学揭开的则是深圳人大学梦的全新格局。

站在十字路口,左边的深圳大学,一直面临着为什么这所拥有不啻于国内任何一所名牌大学的硬件和政府支持度的大学,进!不能成一方霸业;退!不能守住阵角,只能偏安一隅,甚至难以偏安一隅的质疑,右边的虚拟大学、深圳大学城不断地接受着模式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评估、考量。

左手不是天堂,右手没有地狱。南方科技大学怎么走?

有专家疾呼,深圳还应建设一所医学院、一所外国语学院、一所音乐学院、一所美术学院,最需要的是一所与上海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北京的长江商学院相提并论的商学院!

也有学者发现,在粤海门--西丽--石岩这些泛西丽地区,深大本部、深圳大学城一期、南科、深大新校区、深职院依次而起,深圳的“海淀区”隐隐浮出水面。

深圳,无疑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与这个城市的雄图大略、政治地位和经济势力匹配的大学的时代!

此刻,如果,我们对现有的大学进行一番清醒的省思,那或许有着别样的价值。

1915年2月20日,留学美国的胡适先生因为看到美国著名的大学对于社会的影响,在日记中写道:“吾他日内将中国有一国家大学可比此邦之哈佛,英国之牛津、剑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第二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国无海军,不足耻也;国无陆军,不足耻也;国无大学,无公共藏书楼……乃可耻尔……”

大学建设,深圳啥不惜血本?

本土知名民间意见领袖金心异揣测说:目的无非有以下五种:一,发展本地高等教育事业,满足本地区居民上大学的需求。二,培养人才。三,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建立本地的科技蓄水池。四,大学区丰富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名牌大学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高等教育产业,本身也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全球性或全国性产业,对资本和财富的流向构成影响。

不过,金心异对前三点目的持强烈的否定态度,他认为:满足本地区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目的其实有点儿牵强。因为象深圳这样的优质生源地区,国内名牌大学显然乐于倾斜。今年,仅北大、清华就在深圳招收了70多人,其中仅保送生就有18名。培养人才的理由也不够坚硬。过去20多年,深圳在只有一所本科大学的情况下,所需要的人才难道没有得到满足吗?20多年来,数以百万计的全国各大学的学生涌向深圳,成为深圳这个城市的建设力量,文理工医农艺,哪个方面的人才缺了深圳?这几年全国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分配难,象深圳这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每年更是有数以十万计的大学生来深圳求职,供用人单位挑肥拣瘦。

金心异在博客中写道:“如果深圳政府主要取后三者,且排序为笔者上述的排序的话,我就认为,深圳政府对为什么要办大学是经过了大脑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值得投一张赞成票给他们的。”1999年,比尔·盖茨来深圳,被记者问起深圳建设“中国硅谷”还缺些什么时,比尔就很郑重地说:大学。

金心异一一分析:

“举凡全球著名的科技园区,硅谷之类的,大都围绕着大学来发展。只有深圳是一个例外。深圳在自己没有名牌大学可依托的情况下,打造出了全国排前几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创业城市之一,而且初步建成了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深圳也明白大学和科研机构是自己最大的短板。因为,深圳这几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后继乏力,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创新之本源;全球和台湾重要的IC巨头们为何舍弃深圳投奔长三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上海的庞大大学群,可以提供技术和培训支撑,而且可以提供稳定的工程师供给。

  90年代末期之后,全国各城市,尤其是有自己的大学群的城市,都认识到了大学是个宝。深圳已不可能靠全国各地向深圳输送科技创业者、研究者,来获取科研成果的沉积。因此深圳必须建立自己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群,使之与企业研发体系优势互补,建立强大的研发功能。

此外,深圳正处在自身文化积淀的初期阶段,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城市文(化)脉,而“大学精神”是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一定要有足够的非功利人群,从事人文精神和文化的构建工作,这个工作需要大学来承担相当一部分。当我们一提起深圳只有一所大学,而感到失望或沮丧时,我们除了对深圳的科研力量不足感到遗憾外,可能大多数人心里感到缺失的,正是这种城市的人文精神。这不仅仅是城市的比较,不是因为北京有近百所大学、上海有五六十所大学、西安武汉成都广州有三四十所大学,而我们深圳只有一两所大学而感到羞愧,而是因为我们的城市缺少那些安静的大学区及大学图书馆、缺少那些不为功利目的而研究理论、产出思想的研究者、缺少那些年轻而互相激荡的单纯而深入的大脑、缺少众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学讲座、大学沙龙和大学生课外活动,因而我们的城市就十分地缺少那种在空气中飘荡的人文精神味道。

最后,深圳的学生到外地上大学,在经济上来说,就是一个深圳的投资或财富向外溢出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深圳没有几所好大学,表明在深圳高等教育的现金流量表上,深圳基本上表现为净流出。这显然无助且有损于深圳城市的繁荣。”  

我们对深大的评价是准确的吗?我们用了怎样的标准,什么参照系来看深大,这种随意性的评价对深大公平吗?深大是否承载了一些不该由他承载的东西?

深圳大学为啥不能复制香港科大的成功?

记者牛敏

香港科大是深圳人“大学梦”的一个成功范本在一书名叫《1979------2000深圳重大决策和事件民间观察》书中,作者曾对深圳大学作过一番评论:

深大实在太年轻了,巍峨的花岗石建筑,古意苍茫的行道树,阔大空旷的运动场所,墙角上干枯的藤萝,夕阳映照的藤萝下满脸皱纹的携手老人,从整体布局到细节修饰,一切的一切本该让人浮生一种从遥远的过去绵延到无限的将来的宁静大气、厚古沧桑的意象。然而,一位民间人士说,事实上,这座中国硬件最优质的学府不过是一个“职业讲习所”,令人徒生“油滑轻佻、急躁短视”之叹。作为一个出生高贵、富可敌国的文化贵族,竟二十年之力却始终无法改变游蹿于三流教育市场、四流文化市场的宿命。

我希望上面这些叙述不至于构成这样一种误读,以为笔者在诋毁、否认、抹杀深大的勤勉,以为深大于深圳无足轻重。

不。从历史来说,这座富丽堂皇的文化别墅系着中央和本土太多的期许与憧憬。曾记否,1983年9月,几乎倾尽人大、清华精锐的办学团,锦衣怒马扬鞭南下,滚滚风尘挟裹着一个个多么炫目的英雄梦!这支价值三十个亿的“京城第一师”,其领军人物就是三位国宝级大师:张维、黄达、方生。历年来,深大凭借无出其右的财力,从中国最著名的十所高校吸附的顶尖学科人才达50人之多,仅此就引起各高校“公愤”。

但是,那个“北有清华,南有深大”的立校之梦为什么象一座高不可攀的冰山,顽强地阻隔着我们的梦想和现实,近十年来更由渺茫而最终彻底破碎?为什么一个个气度高华的饱学大儒费金数百万移栽至南海之滨竟宛若烟云,迅即销声匿迹?为什么这所拥有不啻于国内任何一所名牌大学的硬件和政府支持度的大学,进!不能成一方霸业;退!不能守住阵角,只能偏安一隅,甚至难以偏安一隅?

作者坦率地说:“我不否认自己这番评论,不仅带有一定的情绪性,还基于一个隐晦的前提:作为改革标杆和现代化国际大都会,深圳有足够的理由作此追问,却没有任何借口拒绝拥有一座与它的雄图大略、它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势力匹配的大学!”与不少深圳人对深大有着深刻的失望、沮丧、不满或蔑视相反,金心异似乎显得更理性,他不断地反问大家:

“我们对深大的评价是准确的吗?我们用了怎样的标准,什么参照系来看深大,这种随意性的评价对深大公平吗?深大是否承载了一些不该由他承载的东西?”  在“网大”、“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多次排名中,深大一般会排在100名以外,150名以内。深大现任校长自评为20名以内。

金心异认为,人们在评价深大时,一般会与以下几个大学相比:要求最高的,与香港科大相比;退而求其次的,要与汕头大学相比;其它类似的参照物,还有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等。

他说:“香港科大是深圳人“大学梦”的一个成功范本,港科大就在深圳身边,比深大创办得还晚,仅有十几年历史,但是在全球的排名已直追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老牌名校,其管理学院更进入亚洲最著名的商学院之列,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奇迹。而深圳人总以深圳为“创造奇迹的城市”,深大没有创造奇迹,所以让深圳人大为失望。

深圳人对深大的批评是不公平的?

香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对金强调:香港科大的成功,有许多深圳不能相比的因素,也有一些偶然因素。首先港科大处在香港这样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国际金融、物流、贸易及服务中心,香港的文化氛围也非国内许多城市可比。这样一个香港对全球是有吸引力的,当港科大向全球招募教授时,是可以招聘到国际一流的教授的;其次香港的教育管理体制,也是完全开放性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香港人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在理念上,从英国学来的那一套,还是挺管用地。再次,香港政府对科大既投入重资(前后投了一百多亿进去),使之具备一流的硬件,又放手校董会管理,形成港科大的大学精神。这些因素,在深圳,在国内都不可能具备。

据金透露,吴教授在谈话中,还毫不客气地批评深圳人在办大学问题上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市民。他就认为,深圳人对深大的批评是不公平的。

“想想看,1983年深圳大学创办时,深圳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说还完全不具备城市的要素,即便10年后的1993年,深圳的城市积累仍十分单薄。在这样一个城市氛围中,怎能要求一所新办的大学用10年的时间取得象香港科大在香港用10年的时间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深大的前10年,完全就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最近这10几年,深大的进步还是不错的。办大学不可能速成。”

中规中矩不等于“失败”  

金心异还拿深圳大学与汕头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做过比较:

“就大学的教育水准和实力来说,一般认为深大虽稍不如汕大,但基本还是在一个比较接近的水平上。与苏州大学、上海大学比?苏州大学的前身是东吴大学,可以说是老牌的知名大学,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进入了国家“211工程”的名单,又处在苏州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近10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苏州市也给予了苏大很强有力的支持。上海大学是1994年由原上海大学和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合并而来的,老上海大学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上海工大(上海工学院)和上海科大(上海机械学院)均成立于60年代,这样合并后的新上大,加之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进入“211工程”名单一点也不奇怪。深大别说不具备进入211的实力,就算接近具备,广东省会舍广州的暨南大学、华南师大,而支持深大进入211名单吗?”  

“凭心而论,深大这24年,说不上巨大成功,但也不能草率地称之为“失败”。说它中规中矩地发展大概是合乎事实的,这一点从深大现在的教学水平,从深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深大校友在社会上的发展,从深大在省外招生的分数线和受欢迎程度,大约可以看得出来。一般来说在高考生的心目中,深大在二本院校里,还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深大的实力和潜力其实不容小觑,只不过它离习惯了创造奇迹的深圳人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罢了。”金心异认为。


焚我残躯 熊熊圣火 生亦何欢 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 惟我明教 喜乐悲愁 皆归尘土 怜我世人 忧患实多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7/10/16 21:19:13

 1   1   1/1页      1    

深圳大学法学院05级5班
WWW.CLASSF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