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虎扑电影院,作者:牧马人
麦琪死了,安安静静的死去了。在那之前,她因为在拳击场上被偷袭,导致颈椎骨折而瘫痪。通常情况下,对于每个生命的消逝,我们都尽可能的赋予其意义——一文不名也好,生生不息也罢,轮回也好,舍身取义也罢,涅磐也好……我们这些唯结果论者,总是希望寻找点价值或者其它什么出来——尤其是当这个死去的人是我们的女主角,并且是我们喜爱的女主角的时候。
我们找到导演之所以如此处理的可能性包括:反衬麦琪先前在拳坛上的成功与理想的接近;缺憾美;形成艰苦-辉煌-悲剧的低高低反差型叙事节奏;编导找不到更好的结尾无奈之举;编导认为麦琪死会增加影片的厚重感更有意味但是找不到理由;通过受伤和死亡来描画麦琪和弗兰基的坚韧性格;人生无常,意外随时来临;强调(或者说为了)艾徳所说的她现在可以死而无憾;使弗兰基继续永恒的孤独,温暖只是暂时的;悲剧才穿透人心,所以就是要给一个悲剧的结尾;安乐死符合影片整体的安静、沉郁与淡定氛围。
休息用的板凳先前总是由弗兰基送上,最后一场比赛突然由助手把板凳和药桶一起送上这个细节处理暂且先不讨论了,我们直接关注结果。我发现事实上没有哪个理由能说服我接受麦琪的死亡,虽然我本身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偏爱悲剧,但我还是认为麦琪的死亡没有获得应有的价值。我的结论是,编导认为麦琪受伤并且死去这样的情节,带来的意味令人兴奋,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原因来促成此事。对于这种处理,我的评价则是,有新意,道理上说得过去,穿透力足够;也许并不算经典,但是也不差——中等偏上的选择。但是我仍然要对编导表示尊重,因为我个人认为,当麦琪受伤,这个故事就很难结尾,任何一个实质和虚幻的可能结尾都已经被使用过(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银幕上第一次描画安乐死”让创作者兴奋而采纳?),很难出彩。
回到全片中来。尽管结尾的处理并不能令我满意,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百万宝贝》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美国电影。好在哪里?第一,美国电影通常给我一种喧嚣的感觉,不管是大片还是独立电影,从场面、气氛到音效,演员的表演来看,都难让我有一种心静的感觉,急促,浮于表面。在美国电影中,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无法触及连续或者相联的反应。但《百万宝贝》不是,它描述的是典型的美国式生活,但是表现手法和内容,都跟典型的美国电影不一样,《百万宝贝》平和、冷静,它正是通过这种简洁静谧的无声表象来实现心灵的呐喊,面对理想与生命迸发出的激情穿透压抑而出。我更喜欢虚空、大处着眼的东方文化,《百万宝贝》仍然是一部典型的西方电影,但是它的外观能轻易让我接受。
第二,美国电影尽管常常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善于编织美国梦,但是“人”这个词在美国电影里面却极少看到,美国电影通常关注的是场面、场景、事件和意识形态,他们为了一句话或者一个道理拍片,但是不是为了处于这个场景和事件中的人,所以我们通常发现,美国电影的视听感很强,摄影技巧娴熟,故事讲述的方式令人赞叹,但是一旦涉及到人,美国人自身的蛮横和骄傲立即将电影通往人性深处的大门遮掩。电影里的“人”的因素,本身应该包含有“性格”、“命运”和“决断”3个方面,而在统筹层面,应该包含有编导对人的“思考”和“关怀”,这两个方面,《百万宝贝》都实现的极为出色,并且还保持了美国电影一向的视听和叙事优势。弗兰基的固执、孤独、保守,麦琪的积极、坚韧、乐观,栩栩如生;两位主角面对共同的理想、事业与生活,努力、认真、执着,打动人心。这种关怀不含杂质,角度置身事外,人这种简单而复杂的事物一旦在影片中活灵活现,电影就会抵达一个绝对高度。
在叙事方面,体育电影因为通常主角要有一个很长的训练养成期,所以在结构和节奏两个方面的处理对编剧的考验极大,再加上本片的基调和氛围异常缓和,这两点都会增加《百万宝贝》在故事进程方面的难度,影片在这一点表现的很出色,起承转合四大块分明,尽管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但这恰好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的关注在角色本身上,并且使得影片故事整体感好,节奏方面也比较明快,毫不拖拉;在表演方面,三位实力派演员的表现我实在想不到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来形容;在影像方面,人物面部通常大面积位于黑暗之中,整体影调阴冷,强调了人物的整体孤独与反衬两位主角互相温暖之可贵,另外,我现在对使用减法的技巧更加喜爱一些。另外,尽管这是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但是其表现主体却远远超过了体育之外,甚至能看出创作者在刻意的削减体育的色彩。年逾70迎来创作顶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奇迹之一。
尽管在次要人物方面有脸谱化的倾向,并且结尾有所争议,但这仍然不妨碍我将《百万宝贝》定为最喜欢的美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