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世间情是何物——金庸小说中的感情描写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儿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日暮雪,双影向谁去?这是金代元好问的词。
情是何物?是金庸写武侠小说的独特标记,在读他的作品的许多章节时,我们似乎都能听到由李莫愁所唱出来的缠绵悱恻、愁思难解、哀怨莫明的歌声。
确实,古往今来,宇宙苍茫,在人生的舞台上,多少男女,世世代代扮演着悲欢离合的角色。不论是低微如市井小民、引车卖浆者之流,抑或是名门子弟、英雄豪杰,能够参透儿女私情的,毕竟是少之又少,即使是只想洞察“情”之为何物,恐怕也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生灵,一生在情海中打滚,又爱又恨,又贪又悔,弄出了多少的事端,把个红尘天下搅闹得沸沸洋洋,熙熙攘攘,到头来,一杯黄土,不知掩盖了多少风流。
情是何物?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它的内涵和外延不知令到多少人惮精竭智地去领悟。即使是今天,欧美最前卫的科学家绞尽心力,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甚至从脑电波、内分泌、第六官等玄妙的生理学、心理学方面去寻找答案,也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
不过,当一个人情动之际,行为与性格上的改变却是明显可见的,人格上的种种特性也因此表露无遗。应该说,在情动之时观察一个人是最佳时刻。它可以让文静的变得豪放,疯狂的变得温柔,冷漠的变得激情,好的变不好,不好的变好。就如一支魔术棍,轻轻一转,就变出一个五彩缤纷,酸甜苦辣的世界。
金庸正是由此去写爱情的,去展示他领略爱情的本事的。
这是他超越前人与难倒后人的地方:既不“犹抱琵琶半遮面”,更没有沦落到“只谈风月”的模式。为了从爱情中揭示人的本质,还原人的真实,以及由此为主线去构思作品,金庸经常把爱情中的神妙因素轻轻抬起,略为安插。就使人生中不少原成定局的形势,又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而有了新的转机和改变,有了新的解释和说法,也有了新的出路与结局。
金庸在描述人物的爱情纠葛时,又是这样安详淡定,既含蓄又精美,只寥寥数语,轻挥几笔,人物情态即跃然纸上,活灵活现,或娇羞迷人,或憨态可掬,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正如有人指出的,他不和爱情中的各种变化迂回周折地打交道,而只是和“爱情”这张名片点头认识,说得很形像。但也正因为众不同,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至情至性,始终不渝,确实是金庸小说最重要的一翼。对许多读者来说,它甚至要比武林豪侠的刀光剑影。武打搏杀更耐人寻味,比湖光山色、古道斜阳的绝好风光更有吸引力。
如果没有了爱情的恩恩怨怨,纠缠不休,没有了这些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剪不断理述乱的情愫,那么,相信金庸的许多作品就不会有如今的魅力。
《神雕侠侣》,文如其名,写的就是两对侠侣的感情轨迹。
若没有杨过、小龙女的生死之恋,郭靖、黄蓉的伉俪情深;若没有李莫愁、公孙绿萼、郭芙等人爱情路上的坷坎与绝望,那么,小说的欣赏价值肯定会大打折扣,剩下的几条筋骨,又能精彩到哪里去?“死守襄阳”固然表明了郭靖的忠勇,“点化慈恩”固然衬托出黄蓉的机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高手固然令人乐见其能,但皆可以看作是《神雕侠侣》中的枝权,不是主线。这些内容在《射雕英雄传》里或许还是重要情节,到了《神雕侠侣》则还不如尹志平的情
又可恶的性格来得吸引,更不如郭襄情窦初开的小女儿神态娇憨可爱、栩栩如生,读来滋味无穷。
《倚天屠龙记》中,每一个大事件均由爱情引起,张无忌和4个姑娘——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的爱情纠葛,牵一发动全身。即使是邪派人物、次要人物,也几乎人人都有一段爱情故事,令人长叹或扼腕。如书中第一大恶人成昆,便是因为师妹嫁与明教教主阳顶天,不得终生厮守,仅能以秘道私通,遂因恨作乱,几乎将一个偌大的明教颠覆消灭。紫衫龙王亦因爱情而投奔到波斯明教,而离开了中原,一番颠沛流离之后,嫁与银叶先生,老死灵蛇岛。张翠山是名门子弟、顺从爱情的指引,娶了“魔教妖女”殷素素为妻,闹出了许多事端。又因三哥俞岱岩的残废与殷素素有关,最后只得夫妻双双自尽。纪晓芙更因和杨逍有过一段爱情因缘,才会毙命于灭绝师太手下。而灭绝师大自己呢。亦因受到范遥的言语中伤,说什么他们两人曾私生一女云云,终于死于“爱情天使”的箭下。还有宋青书、陈友谅、黄声谷等等,全都为“爱情”两字而惹上杀身之祸。
《侠客行》中的狗杂种之所以唤作“狗杂种”,又引出了和石中玉面貌酷似的种种情事,也是因为爱情之故。狗杂种的所谓“妈妈”悔芳姑,原本是非常爱石清的,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石清深爱的是师妹阂柔,两人终成眷属,并生下了中坚、中玉两子。梅芳姑怨恨之下;将石中玉掳掠了去。因爱成妒,将情敌的儿子唤作“狗杂种”,以泄怨气,全书的波澜就由此而起,也因此而石破天惊和真相大白。
《天龙八部》是佛学意味最浓的一部作品,讲究的是因缘与因果,这种“因”就是爱情,爱情不但影响了情节,还是人际关系的“缘”。这“缘”连系一生,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紧紧连接成一体,怎么也脱不了干系。于是段誉在无量玉壁所见的玉像,不仅承接了前人之爱情故事,而且也为他自己日后爱上相貌酷似玉像的王语嫣而纲举目张。于是少林寺的得道高僧玄慈与叶二娘的一段孽缘,致使世上多了虚竹这个人。而虚竹与段誉能跨血仇结成金兰兄弟,也主要在于有
“缘”。可以说,“爱情在《天龙八部》里,是凡人物莫不有关。各事体自成因果。(舒国治语)《雪山飞狐》的故事主线其实是缠绕在胡苗两家上的,所以不消说,两家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是占尽了风光,抢尽了镜头光芒的。”尤其是胡斐和苗若兰之恋,最令人心动。试想想,苗若兰在未曾见到胡斐前,仅是从父亲嘴里知道世上曾经有过这个人,就已经很想照顾他一辈子了,这是何等的痴情。也因了这一浪漫无邪之想,引出了一段家族冤仇,未了,这种痴情与深情又起了化解冤仇的作用。“以身相许”是中国女子报答恩人或所喜爱的男子的一种最隆重而浪漫的方式,所以当终于有一天,他们认识了并在一起互诉衷情时,苗若兰就毫不犹豫地直接道出心中索想了许久的痴念:胡斐哈哈一笑,忽然柔声道,“你什么时候把心交给了我?我想一定没我早,我第一眼瞧见你,我……我就管不住自己了。”
苗若兰轻声道:“十年之前,那时候我还只有七岁,我听爸说你爹妈之事,心中就尽想着你,我对自己说,若是那可怜的孩子活在世上,我要照顾他一生一世,要教他快快活活,忘了小时候别人怎样欺侮他,亏待他。”
本来写冤情与血仇的书,往往会显得腥天血地,昏暗惨烈,但因了胡斐和苗若兰之恋,映衬出世上柔美情浓的人性色彩,使得这部作品的调子,并不全是沉郁、刚烈和灰暗,却似有一丝悠扬笛声。飘越在明月山峦问,净化了污浊之气。
到了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爱情的位置似乎有所减弱,但从另外一方面看,倒是更多枝蔓了,因为反差大,反而让人格外留意。7个女孩或少妇先后都喜欢上了韦小宝,她们的出场,身份的不同与社会地位的悬殊,各自又引伸出了一段传奇般的故事。而韦小宝,说不清他到底更爱哪一个,有一种中国传统男人的典型的德性。但你又不能不承认,她们每个人给他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相处的那一刻,他都是很真诚很投入的。如他第一次见到阿珂时,马上就堕入爱河:韦小宝一见这少女,不由得心中突的一跳,胸口宛如被一个无形的铁锤重重击了一记,霎时之间唇燥舌干,目瞪口呆,心道:“我死了,我死了!那里来这样的美女?这美女倘若给了我做老婆,小皇帝跟我换位我也不干。”
韦小宝死皮赖活,上天入地,枪林弹雨,刀山油锅,不管怎样,非娶了这姑娘做老婆不可。
很世俗功利,也很坦率。但这并不是爱情,而只是情欲。
不过等他甩计借澄允之手将阿珂点了穴位,关进了僧房,能独自面对阿珂时,满肚子坏主意的他不禁思绪万千,却连“摸一摸她的手也是不敢”。平时油腔滑调,浮滑无赖的韦小宝整个变了另一种模样:韦小宝向着她走近几步,只觉全身发软,手足颤动,忽然间只想向她跪下膜拜,虔诚哀求。再跨得一步,喉头依依叫了一声,似是受伤的野兽嘶嚎一般,又想就此扼死了她。
这一段描写把韦小宝的神态和心态都写绝了。其实他这时连这少女的名字和来历都不知道,就一见钟情到这份上,并把她当女神般崇拜,但世俗的心又有点不甘,急起来索性大伙儿一块死掉算了,落得个干净。诸般周折,金庸不急不徐,娓娓道来,时时有神来之笔,煞是精彩。原来韦小宝是何等的飞扬跋扈,光听说他到处捉弄人家,不曾听闻人家欺侮他。
然而一遇上阿珂,他的“劫难”就到了,原先的恶、狠、厉害再也使不出来,唯有听阿珂使唤了。这全是爱情的魔力。
由此可见,爱情确实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根基,而他藉爱情而生发出去,从中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他笔下的人物色彩更丰润,性格更完整,从而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不可否认的文学价值。
在所有的情侣和夫妻中,郭靖与黄蓉是最幸福,最圆满的一对,堪称天下有情人的典范。相信大部分读者也会视他们为天造地设的一双。
黄蓉因父亲狠责了几句,离家出走扮作假小子,遇到郭靖,自然而然地从友情升华成爱情。据小说中说:初时她……原是将心中对父亲的怨气出在郭靖头上。那知他浑不在意,言谈投机,一见如故,竟然便解衣赠马,关切备至。她正凄苦寂寞,蒙他如此但城相待,自是心中感激,两人结为知交。
郭靖初见黄蓉时,并不知道她不是一个“小子”。郭靖生性仁厚,再加上从来没有过比他弱小的朋友,所以,发自内心地愿意保护她,对黄蓉显得照顾有加。而黄蓉对于郭靖,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与父亲以外的男性接触,而且,她立即发现,这个郭靖,与父亲大大不同。父亲虽然很亲切,可以倚靠,可以撒娇,终究还少了点什么。但对于这个郭靖,却可以倾诉心声,可以作朋友作兄长,可以吵架斗嘴,也可以娇嗔依偎,她的少女情怀就这样渐渐苏醒。
他们两人一见倾心。黄蓉的“高谈阔论”,令郭靖这个“傻小子”大为折服,脸上尽是敬佩之情。这使黄蓉第一次感到自己的成就,感到有人欣赏自己,越说越欢喜。而从不大会说话的郭靖,也竟然流畅他说起自己的往事,这在他,一生中恐怕就只有这一次,说得“滔滔不绝”。
异性之间,如果互相有向对方倾诉心事的冲动,那多半是喜欢上了。这当中没有理由,没有逻辑。你见了一个女孩或男孩,情不自禁地,就要表达自己,总觉得对方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是一个可以交心的人,这样的情景也许就叫“一见钟情”。
紧接着,郭靖赠金赠衣,黄蓉更是芳心大动。直至郭靖连自己所骑的宝马都送给了黄蓉,黄蓉就:“心中感激,难以自己,忽然伏在桌上,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两人间的感情至止,已昭然若揭,只差最后的一层没有点破而已。等到黄蓉回复女儿形像(两人湖中相会,所有的感情都混结为不可言说的男女之爱。金庸将这双小儿女的情状描写得十分简洁而又细腻:黄蓉轻轻靠在他胸前。郭靖只觉一股甜香围住了他的身体,围住了湖水,围住了整个天地,也不知是梅花的清香,还是黄蓉身上发出来的。两人握着手不再说话。
黄蓉低声道:“你再体惜我,我可要受不了啦。要是你遇上了危难,难道我独个儿能活着么?0郭靖一闻此言,心中一震,不觉感激、爱情、狂喜、自怜,诸般激情同时涌向心头。
自此以后,郭靖黄蓉之间的感情,虽然好事多磨,不知经过了多少波折,但郭靖始终守着他的诺言:“我不能没有她,蓉儿也不能没有我。”二人的命运性格都由于爱情而有所改变。
坚贞不移,善始善终,这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男女,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郭靖、黄蓉的爱情,是一种典范,是一种理想。
曾昭旭先生将郭黄的“相合”,视作“感情的正格”。
“郭靖代表了纯朴坚实的先天理性,黄蓉则代表了活泼轻柔的生命之流、而如此一个灵慧的生命去和刚毅的郭靖相处,是怎样一种形态呢?我们可以看到,但凡在小事上,郭靖总是笨拙窘困。在生生灭灭,迁流不息的情形下随机应变,以呈露生命姿彩,这本是黄蓉的能耐和本色。但一旦临到大关节,便由郭靖作主,黄蓉从不敢以一言相劝。要知忠义诚信。
道德理想这些属于价值层面的判断,原非无善无恶的生命所知,清畅自然的生命,在此时是要谦退守分的。”
所以,一般读者总是将郭靖黄蓉的结合看成是完美的姻缘,符合人世间的道德律与审美观。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相比起郭靖来,侠途和情路都没有那么顺当与自然。杨过很小就处在不正不邪的境地中,性格也不似郭靖平正厚实。他和小龙女的相恋,就更是波折重重。他不仅和小龙女有师徒情份,在当时的礼教社会中,师徒相爱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所以即使玲珑剔透,并非墨守常规者如黄蓉,对他们都分别曾有过劝诫。再加上郭靖很希望他做自己的大女婿,尽管他和郭芙一直见面就吵,相逢就闹,最后郭芙还斩断了他的一臂。当然,最难过的一关还是在小龙女那里,一是她认为自己年纪比杨过大,二是她已被尹志平在无可抗拒之下夺去了贞操、更感到配不上杨过,有心让他和郭芙成双成对,而主动避离,使得事情更加复杂。但杨过一直痴心不改,等到两人真正相处了,波折厄运又接踵而至:小龙女在重阳宫中受伤命危,等到小龙女稍稍好转,杨过却又中了情花之毒,最后,为了救杨过,小龙女在绝情谷跳下深渊自杀。
杨过赶到绝情谷,已不见小龙女芳踪,因为见山壁上有小龙女的手书,写着:“十六年后,在此重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而苦等了十六年,好不容易约期已至,他果然早早就在山谷旁等着了,但:小龙女始终没有来,他便如一具石像般在山顶上呆了一夜,直到红日东升。四下里小鸟嗽鸣,花香浮动,春意正浓;他心中却如一片寒冰,似有一个声音在耳际不住响动:“傻子!她早死了,在十六年之前早就死了。她自知中毒难愈,你决计不肯独活,因此图了自尽,却
骗你等她十六年。傻子,她待你如此情意深重,你怎么到今日还不明白她的心意?”他就如行尸走肉般地跑下山,一日一夜不饮不食,但觉唇燥舌焦,于是走到小溪之旁,掬水而饮。一低头,猛见水中倒影,两鬓竟然白了一片。
他此时三十六岁,年方壮盛,不该头发便白,更因内功精纯,虽然一生艰辛颠沛,但向来头上一根银丝也无。突见两鬓如霜,满脸尘土,几乎不识得自己面貌,伸手在额角鬓际拔下三根头发来,只见三根中倒有两根是白的。
十六年的苦等,杨过之所以能够熬过去,完全是为了再见小龙女。情侣能再重逢的渴望,使他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寂与飘泊。十六年过去了,当他醒悟到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善意的骗局时,他崩溃了,变得脆弱不堪,万念皆灰,猛然想起了苏东坡祭掉亡妻王弗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七却又觉得苏东坡至少还有“千里孤坟”,而自己真的是“无处话凄凉”了,刹那间热血上涌,双足一登,身子飞起跃入十六年前小龙女曾经跳下的茫茫深谷中。
也许金庸自己写到这里,也为杨过的深情所感,在他的悲剧的情结中,一反常态,为杨过与小龙女安排了一个喜剧结局:原来当年小龙女一跃而下,非但没死,反而得到了灵药妙方,尽去体内之毒,只是谷底幽深,再出不来;杨过也跳将下来,苦命鸳鸯竟然重逢。故事末尾,两人终成一对神仙眷侣,携手飘然而去。
爱是没有道理可说的。
为什么爱他(她)?只知道爱他(她),就是要爱她(他),其它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侠客行》中的丁挡,硬是喜欢一个无行浪子,而不喜欢一个忠诚老实的青年。
《倚天屠龙记》中的纪晓芙,《射雕英雄传》中的包惜弱和穆念慈,则更为典型。
纪晓芙与杨逍的过节,金庸写得十分隐晦,开始似乎在暗示,杨逍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勾引纪晓芙。纪晓芙身为峨眉道姑,几曾见过杨逍这样的风流人物,所以,极容易被引诱。耐人寻味的是,纪晓芙将自己的女儿取名杨不悔。一个名字,吐露了这个女子所有的内心秘密。
在爱的领域,宗派之分、正邪之分、忠奸之分,以及其他道德上的判断,都丝毫不起作用。当一个人爱上了另一个人时,那么,管他是大奸大恶的坏蛋,管他是谋杀犯劳改犯,照样情深意切,毫不在乎。在现实生活中,甚至象张爱玲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能幸免。她爱的胡兰成,其实是一个风流成性的汉奸文人。然而,她似乎从未后悔。
《射雕英雄传》中,包惜弱与杨铁心、完颜洪烈之间的感情纠葛,夹杂着民族因素和传统道德因素,显得更为复杂。倪匡对此倒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完颜洪烈对包惜弱真是十分好,撇开民族、气节、传统道德不论,单就男女之间的爱情而言,完颜洪烈对包惜弱可以说是一往情深之至,连带他爱屋及乌,对杨康也十分好,绝无歧视。
包惜弱在被完颜洪烈看中之际,只不过是一个农家少妇,而且还有了身孕;完颜洪烈又不是未见过美女的人,这种情缘,实在无从解释。
本来就是这样,男女之间,喜欢起来,爱起来,是全然没有道理可讲的,只好说是前生的因缘罢了。
再来看看包惜弱的反应,也十分有趣。
包惜弱绝不是不爱她的丈夫,杨铁心“死”了之后(她以为杨铁心死了),她也伤心欲绝。这时,一手导演的完颜洪烈出现,包惜弱伤劳过度,发高烧,醒来之后,完颜洪烈告诉她丈夫已死,伤心大哭,又昏死过去。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立即对一个年轻男子的挑逗言语,极其敏感。
完颜洪烈说了一句“天缘巧合”,若换了是李萍,根本不会在意,但包惜弱却:‘脸上一红,转身向里。,美貌少妇躺在床上,脸上一红,转身向里,此情此景,毋乃太诱人了乎?在这里,要说明的是:绝无半分非议包惜弱之意。包惜弱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看了鸡鸭都不舍得杀。大凡感情丰富的人,由于心地软,在男女感情上,也每多纠缠,不容易硬起心肠来拒绝对方的要求,就容易跌入感情的陷阱中了。
包惜弱后来和完颜洪烈假充夫妇投店,心中“揣揣不安”,换衣服之际,穿到内衣,“想到是完颜洪烈亲手所买,不由得满脸红晕。”
这一句简单的形容,写女人心理,真是到了无可再细腻,无可再深刻的地步。金庸小说中这一类的神来之笔极多,只是一两句话,但是把前因后果连起来看,设想当时的情景,就可以知道不知有多少言语未曾写出来。
但正不必写出来,才极尽妙处。
后来,包惜弱“思前想后,柔肠百转”,她一直只是在“想”;到了知道完颜洪烈的身分之后,事情应该告一了结了。若是照《贞女传》、《烈女传》上的标准来说,包惜弱杀不了完颜洪烈,也该自杀。
可是,包惜弱却不是那种道德规范框框中的女人,她是她自己,她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人。对包惜弱而言,杨铁心甚至不是好丈夫,完颜洪烈(赞美包惜弱美貌,她就立时想到自己丈夫从来未曾这样赞美过她,因而,内心窃喜。
包惜弱知道完颜洪烈的身分之后,反应是:“心头思潮起伏,茫然失措,仍是默然不语。”她“思潮起伏”想的是什么?“茫然失措”又是为了什么?其实她并不是真的茫然失措,她的性格已决定了她一定会怎样做,“茫然失措”也者,只是抛不下从小所受的道德规范的教育而已。所以,结果是完颜洪烈带着包惜弱,“连夜向北,回金国的都城燕京而去。”
等到包惜弱再出场时,已是大金国王妃:“……随完颜洪烈北来,禁不住他低声下气,出尽了水磨功夫,无可奈何之下,终于嫁了给他。”
这一段描述包惜弱的遭遇的文章中,“无可奈何之下”一句,还是站在世俗立场上,想为包惜弱开脱一下的说法。而事实上,包惜弱不嫁完颜洪烈,还上哪儿去找这样爱她的男人去?一个女人,一生之中,能遇上这样爱自己的男人,真是天大的幸运!
撇开人品不论,完颜洪烈对包惜弱的爱情,真能今天下女人羡慕。以他的地位而论,包惜弱全然没有反抗的余地,他居然还“低声下气,出尽了水磨功夫”。用这样的方法,以他的容貌地位,去追求任何女人,都可以稳获芳心,包惜弱岂是“无可奈何乎”?杨康可谓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他认贼作父,不忠不孝,不不义,心狠手毒。对朋友从不讲信用,对爱情也只是逢场戏,玩弄和利用穆念慈的感情。但穆念慈却对杨康一见钟情,深陷情网不能自拨。明知受他欺骗,还不
改初衷,仍然一往情深地爱他,甘受他的愚弄。直至杨康的所作所为实在、令穆念慈的信念完全崩溃,心理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时,穆念慈还不忍杀他。内心矛盾至极,恨不能一死了之,最后只得自己痛苦地离去,而让杨康继续为害人间,残害忠良,直致多行不义而自毙。
这份痴恋真是痛苦不堪,看得人心悸。金庸对人性中这盲目的爱,不讲道理的爱刻画得入木三分,却又让人感到是那么真实可信,这不能不说是他的高明之处。
单恋,最让人愁肠百结,欲说还休。
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中,余鱼同暗恋骆冰,朝思暮想,越陷越深。后来,他乘骆冰沉睡时,欲亲吻她,不意她惊醒,加以怒斥,小说中这样描写:余鱼同仍是抱着她不放,低声道:“我也想得你好苦啊?”骆冰悲愤交集,反手重重在他脸上打了一掌。
当下余鱼同道:“求求你杀了我吧,我死在你手里,死也甘心 ”骆冰听他言语仍是不清不楚,怒火更炽……。
余鱼同道:“……有哪一天哪一个时辰不想你几遍?”说着捋起衣袖,露出左臂,踏上两步,说道;“我恨我自己,骂我心如禽兽,每次恨极了时,就用匕首在这里刺一刀,你瞧!”朦胧星光之下,骆冰果见他臂上斑斑驳驳,满是疤痕,不由得心软。
痴恋至此,既美丽,又凄楚。那么强烈地挚爱一个注定没有希望获得的人,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余鱼同最后对骆冰的丈夫舍命相救,一张俊脸变成大花脸,却毫不后悔,这样的爱实在无私,实在只为了被爱之人的幸福。
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金庸小说中,能达到余鱼同境界的毕竟不多。大多数的痴恋都导致了凄迷、悲惨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这类人物,随手拈来,就可列出许多:尹志平对小龙女,何红药对金蛇郎君,李莫愁对陆展元,武三通对何阮君。郭襄、程英。陆无双对杨过,狄云对戚芳,游坦之对阿紫。阿紫对乔峰。殷离、小昭对张无忌、仪琳对令狐冲,令狐冲对岳灵珊,岳灵珊对林平之,霍青桐对陈家洛,于万亭对徐潮生,华筝对敦靖,欧阳克对黄蓉,穆念慈对杨康,
刘瑛姑对周伯通,……如果要细细列下去,还可以继续写出一串又一串苦恋者的名字。
痴恋成劫,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阿紫对乔峰的暗恋。阿紫爱上姐夫乔峰,而且爱得极之深切,乔峰自杀之际,阿紫狂性大发,抱着他的尸体,把已医好的眼睛再挖出来扔去,悲切的说:“还你,还你,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欠你什么!免得我姐夫老是逼我,要我跟你(游坦之)在一起。……”
阿紫抱着乔峰的尸身。柔声说道:“姐夫,咱们再也不欠人什么了,以前我用毒针射你,便是要你永远和我在一起,今日,总算完了我的心愿。”
阿紫最后亲口说出对乔峰的爱恋,真正奇峰突起。阿紫这个鬼灵精爱上乔峰,乔峰不知道,读者最初也不知道。回首前尘,阿紫暗恋乔峰,却合情合理。阿紫遇到的英雄人物只有乔峰一个人。乔峰的软心肠、儿女柔情的一面,只有近在身旁的阿紫最清楚。使阿紫对乔峰最顷倒的,是他对乃姐的情深专意。这种深情,使阿紫感染到阿朱的幸福,由羡生妒,由嫉妒而要取代之。不过这种心意,年少的阿紫本人也可能不知道,会产生这样复杂的连锁反应。只知要得到乔峰,如
果得不到手,不如叫他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便射他一口毒针“。
后来,乔峰为了照顾阿紫,对她百般呵护,冰雪聪明的阿紫,难道会感觉不到姐夫的殷殷眷顾?她对于乔峰越来越有一种依赖信任的情意,痴恋也更深。
许多读者不喜欢阿紫,认为她非常可厌。其实,若从阿紫的身世与遭遇看,她性格的缺陷似乎仍有可原谅之处,她的结局也让人感到,她是最值得同情的女性之一。
当然,游但之更为不幸,做了无辜的羔羊。阿紫在爱情上的失意,全部发泄在游但之身上,有时简直是惨不堪言的折磨。假设阿紫得到了乔峰的爱,她的性情一定不会像小说中写得那样暴戾,最多有点任性罢了。
失意的爱情,往往使人的性情乖张。与阿紫有点相似的是郭芙。郭芙对杨过由爱生恨,竟将杨过的一条手臂砍了下来。郭芙一生的遗憾。是得不到杨过的爱。杨过在千军万马中救了郭芙丈夫耶律齐,郭芙前嫌尽弃,诚心道谢。杨过也说了一些客套话,并说要她以后不再讨厌他、恨他,郭芙当场就呆着。“我难道讨厌他么?当真恨他么?……我为什么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然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
小说中写郭芙对杨过的爱,着墨不多,如灵光一闪,相信许多读者也没留意到。原来一个女子恨你,可能是爱你。恨与爱,竟是那么难以分清,真是所谓恨也悠悠,爱也悠悠。
因痴情毁了自己的前途、人格和一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宋青书。宋青书是武当派大侠宋远桥的儿子,艺高俊美、风度翩翩,讨人喜欢。但这么一个出身、才情都不错的美少年,竟然痴恋早已心有所属的周芷若,以致堕入魔障。因为师叔莫声谷见到他的不端行为,便失手打死了师叔,从此陷进陈友谅的陷饼,受到陈的摆布,屈节投靠丐帮。但当要下药迷倒师长、父亲时,他的内心也认为万万不可,可见良知未泯。
只是陈友谅威胁要娶去周芷若,才方寸大乱,立即答应叛逆之事;宋青书对周芷若的爱意,其实是满足占有欲多于倾慕,最后不惜叛派逆父,弑叔谋祖,以致身败名裂,惨死俞莲舟手下,真枉出自名门。
金庸的笔下出现过不少三角恋爱,比如田归农、苗人凤与南兰之间,爱恨交织,难舍难分,纠缠不清。另外有三段模式差不多完全一样的三角男女关系,倪匡提请读者特别注意。一是《书剑恩仇录》中陈正德关明梅夫妇加上天池怪侠袁士霄;二是《侠客行》中白自在史小翠夫妇加上丁不四;三是《天龙八部》中谭公谭婆(小娟)夫妇加上赵钱孙。三者都是二男苦恋一女,三人都是武林名宿。失败的一方对女主角的苦恋,金庸写来是醋意中加上谐趣。不过,潭公谭婆和赵
钱孙一齐赴死的结局,多少有点悲壮。
金庸写了不少情痴情魔,因情成劫,因情残杀,为情所困,为情所缚的故事,真是写尽了人间的爱和恨,情和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