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疑难单选题解析(上)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 黄晓亮(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法学博士)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而习惯最能反映民意,所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不仅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而且包括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这种立法体例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为C。本题为记忆理解型的试题,考查对罪刑法定原则的正确理解。A的表述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虽然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为民主主义,习惯最能反映民意,但是,习惯并非都是合理的,很多习惯可能与法律存在冲突,民意也并不直接等同于民主,民意经过法定程序才能成为民主活动的结果而上升为法律。罪刑法定主义一贯排斥将习惯作为刑法的渊源。B的表述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不能规定犯罪及刑罚,犯罪及刑罚属于基本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因此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仅指刑事法律。D之所以错误是因为罪状有多种类型,其中,只有叙明罪状对犯罪状况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而空白罪状、援引罪状则并不详细描述,这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C之所以正确,是因为这体现了对人权的积极保障,现代国家已经广泛承认这一点,即相对的不溯及既往。
2.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为D。本题为分析运用型的试题,考查对因果关系的正确判断。A的错误在于乙的死亡是大火、而非甲的行为直接导致的,因而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B的情况属于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的一种,应对此从整体上来理解,即甲抛尸湖中的行为也属于杀人行为,因此,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C的错误在于甲的行为直接造成被害人死亡,因而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看甲主观上有罪过。D正确是因为甲利用乙投毒的情形也投毒,从而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因此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有因果关系。
10.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电话线,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甲应按照下列哪一选项处理?
A.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盗窃罪与破坏交通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D.盗窃罪与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中处罚较重的犯罪。
答案为C。本题为分析运用型的试题,考查盗窃罪与有关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分与认定。注意本题题干中三个关键词:“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从第一个关键词,可认定甲是为了盗窃财物,触犯盗窃罪;从第二、三个关键词,可以认定甲触犯破坏交通设施罪(而非公用电信设施罪)。对于这两个犯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五项,应按照处罚较重的犯罪来处理。因此,应选择C。
12.下列哪一行为可以构成使用JB罪?
A.甲用总面额1万元的JB参加赌博;B.甲(系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C.甲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总面额20万元的JB冒充真币出示给对方看;D.甲用总面额10万元的JB换取高某的1万元真币。
答案为A。本题为分析运用型试题,考查使用JB罪的司法认定。所谓使用JB罪,即指使用JB换取某种利益,使得JB进入流通领域的犯罪。本题中,A的行为人使用JB赌博,就是将JB投入流通领域;B是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成立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JB换取货币罪;C的行为人拿JB来炫耀,显示其财力,并未直接使用以换取利益,并不成立使用JB罪;D答案中甲拿JB换取真币,属于销售JB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成立出售JB罪。
16.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甲取得患有绝症的病人乙的同意而将其杀死,甲仍然构成故意杀人罪;B.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生活贫困的妇女乙后,经乙同意将其卖给一个富裕人家为妻,甲仍然构成拐卖妇女罪;C.甲征得不满14周岁的幼女乙同意而与之发生性行为,甲仍然构成强奸罪;D.甲在收买被拐卖的妇女乙后,按照乙的意愿没有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对甲仍然应当追究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的刑事责任。
答案为D。本题为分析运用型的试题,考查在有被害人同意的情况下特定行为该如何认定。A.即便有被害人的同意,任何人无权非法结束其生命,因此,被害人承诺的杀人行为仍认定为故意杀人罪;B.国家禁止买卖人口,因此,不管有否被害人同意,行为人出卖被害妇女的行为仍成立拐卖妇女罪;C.即便有不满14周岁的幼女的同意,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根据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应成立强奸罪;D.《刑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第六款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因此,D的表述是错误的。
20.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将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在内的人,属于扩大解释;B.将故意杀人罪中的“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属于应当禁止的类推解释;C.将伪造货币罪中的“伪造”解释为包括变造货币,属于法律允许的类推解释;D.将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解释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属于缩小解释。
答案为D。本题为记忆理解型的试题,考查刑法解释方法。A.“妇女”属于自然意义上的用语,而男人则是与妇女完全不同而相对的性别,因此,将“男性”解释在“妇女”的含义中,远远超越了“妇女”用语的意义,不属于扩张解释,而是类推解释。B.“故意杀人罪”的“人”专指被害人,而这里的被害人并不限定于性别、年龄、国籍、经济状况、精神状态、社会地位等因素,只要具有正常生命即可,因此,将“人”解释为“精神正常的人”,实际上大大缩小了此处被害人的真实含义,在解释方法上属于缩小解释。C.伪造货币与变造货币在行为方式、行为对象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或者说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犯罪,将“变造”解释在“伪造”的含义内,属于类推解释,而类推解释是罪刑法定原则所排斥的,因此,这种说法错误。D.“情报”的范围极其广泛,凡是不属于秘密的国家有关信息,均可列入“情报”中,而将“情报”限定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就大大缩小了情报的范围,因而这种解释方法属于缩小解释。